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展开全部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制,总理有更多的实权。现在他们国内很反对总统穆沙拉夫,经常抗议、游行,希望他能快点离开。
再是资源共享。比如中国可以出钱出技术帮巴基斯坦建设,而巴基斯坦有很多资源可以出口到中国,比方说我正在做的矿产。
展开全部巴基斯坦建国后曾于1956年、1962年和1973年先后颁布过三部宪法。1977年,齐亚·哈克实行军法管制,部分暂停实行宪法。1985年通过了宪法第8修正案,授予总统解散国民议会和联邦内阁、任免军队首脑和法官的权力。1991年7月通过的宪法第12修正案规定联邦政府有权设立特别法庭和上诉法庭,以打击犯罪,整治社会治安。1997年4月,谢里夫政府在议会通过宪法第13修正案,取消总统解散国民议会和联邦内阁的权力,并将解散省议会和省内阁、任免省督、三军参谋长和参联会主席以及最高法院法官的权力归还总理行使。随后,巴议会通过旨在严禁议员叛党的宪法第14修正案反跳槽法。1999年穆沙拉夫执政后颁布临时宪法1号令,宣布暂停实施宪法。2002年8月,穆颁布“法律框架令(LFO)”,宣布恢复1973年宪法和哈克时代宪法第8修正案,规定总统有权解散国民议会、任命参联会主席和三军参谋长。2003年12月,巴议会通过宪法第17修正案,规定总统经最高法院批准后有权解散议会,与总理协商后有权任免三军领导人。
议会实行两院制,由国民议会(下院)和参议院(上院)组成,联邦立法机构。国民议会经普选产生,参议院按每省议席均等的原则,由省议会和国民议会遴选产生。国民议会议席共342席,议员任期5年。参议院设100个议席,议员任期6年,每3年退职半数。
巴基斯坦是最早承认我国的国家之一。1951年5月21日,中巴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建交以来,两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关系,进展顺利。
(一)中巴建交初期,由于巴是西方阵营的盟国,与我关系较为冷淡。两国间交往较少,仅保持一般关系。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与巴总理穆·阿里举行了两次友好会谈,双方一致认为应加强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两国总理的会谈对增进两国之间的了解和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万隆会议后,两国高层往来逐渐增多。1956年10月,巴总理苏拉瓦底应邀正式访华。12月,周恩来总理访巴。一年内两国总理的成功互访,极大地推动了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和两国人民友谊的发展。
(二)1957至1969年是中巴关系史上十分重要的阶段,这期间两国关系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巴从对华敌视国家变为对华友好国家,揭开了中巴关系的新篇章。
从1957至1960年,巴在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以及台湾、西藏等问题上追随西方,两国政治关系受挫。1961年,巴政府在改善中巴关系上迈出了一步,在联大会议表决恢复我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提案时投票赞成。1962年,两国通过友好谈判就中巴边界位置和走向达成原则协议。1963年3月,两国签订关于中国新疆和由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其防务的各个地区相接壤的边界的协定。1964年2月,周恩来总理应邀访巴。同年12月,巴总统阿尤布·汗访华。1966年3月,主席访巴。1965至1971年,巴在历届联大都作为提案国,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1970年11月,巴总统叶海亚·汗应邀访华。佐·阿·布托当政期间于1972年、1974年、1976年三次访华。1974年11月,中国民航北京----卡拉奇----巴黎航线开航。齐亚·哈克执政后于1977年12月访华。
(四)80年代,中巴两国领导人互访频繁,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继续巩固和发展。
1980年5月,巴总统齐亚·哈克访华。1981年6月,中国总理访巴。1982年8月,两国签署开放中巴交界的红其拉甫山口的议定书。同年10月,齐亚·哈克总统再次访华。1984年3月,主席访巴。1985年11月,巴总理居内久访华。1987年6月,中国总理再次访巴。1988年5月,居内久总理再度访华。1989年2月,贝·布托总理访华。11月,总理访巴。
(五)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形势发生巨变,但经受了时间考验的中巴友好合作关系却未受到国际风云变幻的影响,继续向前发展。
1990年5月,万里委员长访巴。同年9月,巴总统伊沙克·汗访华,并作为主宾参加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1991年2月,巴总理谢里夫访华。同年10月,主席访巴。1992年10月,谢里夫总理再度访华。1993年12月,主席访巴。同月,贝·布托总理再次访华。1994年12月,巴总统莱加里访华。1995年9月,贝·布托总理作为中国政府的特邀嘉宾出席在北京举行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同年11月,乔石委员长访巴。1996年12月,主席应邀对巴进行国事访问。此访是中巴关系中的一件大事,两国领导人确定了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中巴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主席还在巴发表了题为“世代睦邻友好,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首次全面阐述中国的南亚政策。1997年4月,巴总统莱加里访华。1998年2月,谢里夫总理访华。1999年4月,委员长访巴。同年6月,谢里夫总理再次访华。2000年1月,巴基斯坦首席执行官穆沙拉夫对中国进行工作访问。5月,巴基斯坦外秘哈克来华参加两国外交部年度磋商。7月,外长应邀对巴进行正式访问。 9月,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期间会见了巴基斯坦首席执行官穆沙拉夫。
(六)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巴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入发展。双方高层接触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增强。
2001年是中巴建交50周年,两国举行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5月,总理应邀访巴。12月,穆沙拉夫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2001年12月和2002年2月,主席先后两次与穆沙拉夫总统通电线”事件后的国际形势交换了意见。2002年1月,穆沙拉夫总统在赴尼泊尔出席“南盟”峰会途中过境北京。3月,副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访巴,并出席中巴合作建设的瓜达尔港口项目开工仪式。5月,外长访巴。6月初,主席在阿拉木图“亚信”峰会期间会晤了穆沙拉夫总统。6月底,巴外交国务部长哈克访华。8月初,穆沙拉夫总统在访问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后过境北京。2003年3月,巴总理贾迈利正式访华。11月,穆沙拉夫总统在海南出席博鳌亚洲论坛第二届年会后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元首签署了“关于中巴双边合作发展方向的联合宣言”。12月,全国政协主席对巴进行正式友好访问。2004年3月,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率团访巴。4月,主席在海南会见了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贾迈利总理。6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访巴。7月,巴参议院主席苏姆罗访华。10月,国务委员访巴。巴国民议会议长侯赛因访华。12月,巴总理肖卡特·阿齐兹访华。
2005年4月,总理访巴,双方签署“中巴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宣布发展更加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月,主席在雅加达出席亚非峰会期间会见穆沙拉夫总统。7月,在阿斯塔纳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期间会见巴总理阿齐兹。9月,出席联合国成立60周年峰会期间再次会见穆沙拉夫总统。10月8日,巴北部地区发生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国政府迅速派出救援队和医疗队,提供2050万美元物资和现汇援助,并宣布提供3亿美元优惠出口买方信贷用于巴灾区重建。2008年5.12日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两天后,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即亲临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向中国人民表示亲切慰问。这个将“中国是巴基斯坦的坚定盟友”写在小学课本上的国家,这一次几乎是倾尽所有。5月16日早晨,两架C--130运输机从巴基斯坦拉瓦尔品第的空军基地升空,满载价值约90万美元的救灾物资飞赴中国,细心的中国人发现,巴基斯坦捐助中国的帐篷数量精确到十位数,达到22260顶,而在分批运送时,甚至精确到个位数。原因是,巴基斯坦这次动用了国家战略储备的所有帐篷!“尽管我们还不富裕,但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这是在向中国提供援助时,附带的一句线月,穆沙拉夫总统再次对华进行国事访问。6月,穆沙拉夫总统来华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与主席会谈。11月,主席正式访问巴基斯坦,这是中国国家主席十年来首次访巴。
2007年3月,巴基斯坦外长卡苏里访华,中国政府特使、交通部长李盛霖访巴并出席瓜达尔港开港仪式。4月,李肇星外长访巴。同月,阿齐兹总理正式访华并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
2008年5.12大地震后,“动用国家全部的运输机”、“搬光国家战略储备的帐篷”这种倾囊相助的国家,就是我们坚定的盟友-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在汶川中的感动还不仅仅是这些。当巴基斯坦的首批医疗队赶赴灾区的时候,我方的接待人员想给医疗队员做出妥善的生活安排的时候,他们的领队回道:不用操心医疗队的吃饭、接待问题,他们是去救人的,有菜叶吃就行。
中巴两国从50年代初起就建立了贸易关系,开展了贸易业务。1963年1月,两国签订第一个贸易协定。1982年10月,两国成立了中巴经济、贸易和科技合作联合委员会,迄今已召开了12次会议。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两国的经贸合作有了长足进展。特别自90年代以来中巴进出口额增长较快,2005年双边贸易额为42.61亿美元,2006年达52.5亿美元。
中国和巴基斯坦一直友好相处,保持着密切的文化往来。建交后,两国即互派文化团组访问和举办展览。1965年3月,中巴两国政府代表在拉瓦尔品第签订了文化协定,并于该年第一次签署了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2006年主席访巴时,中巴签署了2007-2009年文化交流执行计划。迄今共签署了11个执行计划。
我国与巴基斯坦的科技交往始于60年代。多年来,中巴科技合作顺利并富有成效。随着两国友好关系的持续发展,中巴科技合作也不断走向深入。从较为分散的单项交流发展到科技联委会等规模性的政府间科技合作。自1976年中巴科技合作协定签订以来,两国政府已举行了15次会议,双方共签订了417个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
展开全部红色清真寺”是巴基斯坦的一个宗教组织,它与阿富汗的“”组织性质非常相似,主张建立“纯粹的宗教国家”,宣扬式价值观。该组织下设有两所非常有影响力的宗教学校,其中男校约6000人,女校约4000人。自今年1月以来,宗教学校的学生曾数次外出绑架警察和一些在他们看来“有伤风化”的巴基斯坦妇女以及外国人。虽然被绑架的人都获得释放,但引起了巴政府的不满。今年5月,他们甚至设立宗教法庭,“审判”在法国巴黎为慈善事业跳伞时与男教官拥抱的巴政府女部长,并迫使该部长辞职。巴政府此前一直对其极端行动采取克制忍让的态度,是因为担心过度反应,会引发该组织成员自杀式袭击等暴力事件的发生。
而此次武装对峙的起因,是年初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开发局要拆除几座违规修建的清线月,“红色清真寺”所属宗教学校的学生占领了伊斯兰堡的儿童图书馆和清真寺,他们要求政府恢复因非法占地被拆除的清真寺,甚至要求政府今后不再干涉宗教事务。
随后双方僵持数月。至6月下旬,宗教学校学生的行为已经多次触犯了巴基斯坦的治安条例。在多次劝说他们自首和放弃抵抗无效后,政府开始在清真寺周围部署准军事部队,并调动了装甲运兵车。而守卫清真寺的女子神学院的学生和其他神学院的男生则筑起街垒和掩体准备抵抗。一些学生爬上宗教学校的屋顶,高喊和反世俗化的口号。
这次冲突的直接导火索是7月3日中午,“红色清线多名学生,突然向附近的警察发动袭击,抢夺和无线通信器材,警方被迫使用催泪瓦斯,但学生开枪还击,场面十分混乱。直到当天深夜双方才休战,但政府方面调集了更多的准军事部队,封锁了清线日凌晨,巴政府宣布对“红色清真寺”采取军事行动,实施包围并在周边戒严。
该寺教长大毛拉阿卜杜勒·阿齐兹于4日晚在逃跑时被捕。当时他乔装打扮后混在一群女学生中试图逃离,结果被警方识破。
巴方官员估计,仍有上百名武装人员在负隅顽抗,尤其令巴当局感到棘手的是,里面尚有数百乃至上千名学生未能逃离,其中多为妇女和儿童。另据英国《泰晤士报》8日报道,清线名儿童,武装人员已把那些孩子分成“男孩营”和“女孩营”。巴当局指责说,武装人员试图把那些妇孺作为“人体盾牌”。
当地时间8日凌晨1时左右,“红色清真寺”内外响起密集的枪声。约20分钟后,传出三声巨响,巴突击队员开始对清真寺内一所女子宗教学校的围墙实施爆炸。
巴军方发言人说:“我们已经炸出了四五个洞口,今夜又炸开了两三个。”他补充说,爆炸作业过程中,突击部队遭到武装人员的枪击,带队的一名上校指挥官中弹身亡,另有一名突击队员受伤。他还说,那些围墙约有2米多高,如果里面的人试图翻墙逃离,可能会被激进的武装人员开枪射杀,从洞口逃生则相对容易。
此前,正在南部俾路支省视察洪水灾情的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7日首次就“红色清真寺”冲突事件发表公开谈话,措辞严厉如同最后通牒。
“如果他们不投降,我把话放在这里,他们将被打死。”穆沙拉夫对同行的记者们说:“我们已经显示了极大的耐心,因为我们不希望看到死人。政府有足够的力量去这么做,但是里面有妇女和儿童。”
路透社说,目前“红色清真寺”的水、电、燃气供应已被切断,食物开始出现匮乏。“红色清真寺”二号人物、阿齐兹的兄弟拉希德·加齐8日称,他和他的追随者有足够的食物、和弹药,“足以继续战斗25天至30天”。
现年43岁的加齐5日晚间在接受一家私人电视台采访时表示,政府如能保证他及其追随者的安全并不被起诉,他们愿意投降。但巴官员对此表示拒绝。加齐随后称要与巴政府对抗到底。
巴基斯坦内政部发言人贾维德8日表示,“红色清真寺”二号人物加齐当天宣称政府7日晚的军事行动造成寺内305名学生死亡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贾维德表示,政府最新的军事行动是为了破坏该寺部分外围院墙,以便被该寺扣为人质的无辜学生借机自救。他强调,自危机发生以来,巴军方从未在任何行动中使用过重型武器。